2019年5月

就在2019.05.20我们学校来了一群外国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第二届国际文化交流周”,他们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大学生,除了美国的这群大学生外还有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生陪同他们一起,另外还有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东亚系的教授马克教授(挺高~)+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罗庆春

这群大学生

在他们来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其实我们也挺期待的~
在星期一(5.20)早上升完旗第一节课下课后我们学校进行开幕仪式,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碰巧我们第一节课是英语课 ,这节课基本上都是教我们如何与这些美国人交流,老师说他们基本都不会说汉语,也听不懂,所以得用英语和他们交流
可是,就我们这点英语水平,还怎么交流?于是英语老师叫我们讨论问题为了星期四的早上他们来班上进行交流~先让我们用汉语问,然后教我们翻译成英语。。。我有各种各样的问题,but,翻译不来英语 导致最后我一个问题也没问上
唉~接着说开幕仪式,
在开幕仪式开始时我们学校书记进行讲话,说了一堆什么鬼,我也没注意听。我就关注老外在哪?等着等着老外来了!他们来了!首先第一个出现的是很高的老头,第一眼看到他我就猜他就是那个马克教授。随后跟着他的就是一群中美大学生,他们坐下后,首先来几个节目(我们学校特色文化的节目)叉舞、鼓舞、大三弦等,然后就是这群中美大学生合唱,说实话还不错。节目表演完后接着又是领导讲话,一堆什么开幕致词啊,轮到那个马克教授讲话时,,我们下面的人笑了(中国人就这样)因为他汉语不流利,闹了笑话。
开幕仪式完了之后我们又回到教室继续上课,但是回到教室,班上讨论老外很是激烈,接下来的一周都要在学校里碰到这群大学生,又不会讲英语,听也听不懂。。难道见到他们绕道走? 班上都在讨论这类问题。。但是绕道走是不是太不礼貌了,是不是得起码迷之微笑一个~然后骚骚的说一声hi~,哈哈
说了这么多,接下来就是一组图片啦~

星期四早上的时候大学生都来我们班上进行亲密交流~在这之前英语老师就通知我们要准备ppt来介绍我们,还有我们的家乡,以及准备节目和他们进行互动。我感觉这次互动很是尴尬,交流出现障碍。。。
介绍他们
最后和我们进行合影

然后是晚上的讲座: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罗庆春教授作题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使命与思路》讲座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系主任马克教授作题为《阿库乌雾诗歌表演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讲座:阿库乌雾就是罗庆春
马克教授演讲
马克教授演讲
罗庆春院长演讲
罗庆春院长演讲
一群傻孩子的迷之微笑

更多详情:交流学习 同赴未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要先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就会表现为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的道理。由此,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人间鲁迅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成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子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①山上的宙斯②。
平凡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安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暗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浓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林贤治

【注】:

①奥林匹斯:希腊东部的 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②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无边,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

【读后启悟】:

鲁迅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幸福的美好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热的革命战斗激情感召着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光辉旗帜。这篇文章就表达了鲁迅是世代为人所敬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伟大的巨人的观点,文章语言精彩,内涵丰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至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是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完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大学》在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洁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 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一梦的可贵,不仅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这《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造就这种社会黑暗的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里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
那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是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是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怨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这一曲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音。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勾心斗角,有凶残强暴,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的“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的最好代表。
这个“世外仙姝寂寞林”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地看到世间的各样清寂。大观园“游丝软系飘香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生命的可贵,会为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在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时候仿若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一曲红楼,这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用看尽沧桑的老眼,用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一梦里集结所有情思,感叹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读后启悟】:

本文仅仅是根据《红楼梦》这个个案,分析了女性在当时所遭受的不公。作者巧妙地调动了自身的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熟知《红楼梦》中的词句,信手拈来,旧瓶装新酒,老话题就显出新意来了。而“一曲红楼,万声叹息”的重复,使文章余韵绵绵,令人从《红楼梦》这个个案中延伸出无穷思绪,显示出作者良好的写作功底。